随着众多科技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非遗+科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科技不仅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以创新方式演绎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本版聚焦“非遗+科技”深度融合的最新探索与实践,从“新设计”“新展示”“新传播”三个维度剖析科技如何为非遗插上创新之翼,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为文化自信自强书写生动一笔。
对准泥咕咕的哨口,轻吹一口气,眼前的光幕上,泥塑仿佛被注入了生命——骏马奋蹄,战鼓擂响……由观众亲手唤醒的,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浚县泥咕咕的“数字化身”。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技艺再现。
“泥咕咕还能怎么玩?”浚县泥咕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宋楷战近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尝试直播,也主动拥抱新技术。“时代变了,展示方式必须变,这是非遗传承躲不开的路。”他说。
令浚县泥咕咕等非遗在数字空间中“活”起来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体验设计工作室。其导师卢英英认为,创新非遗的展示方式,要回应“表达什么”“如何吸引年轻人”这些核心问题。假如目的不清,科技的加入反而可能削弱非遗原有的感染力。
由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发起的“科技赋能非遗与文物的艺术体验”毕业创作专项课题,以科技赋能和体验驱动为主要方法,运用交互媒体、数字影像、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探索非遗、文物的动态展示。未来,他们还计划与多地皮影、剪纸类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数字皮影新形态。
一位皮影传承人坦陈,以往演出仅限于特定场所,观众最多几百人。如今,通过互动技术与数字动画,他的作品有机会呈现在全球观众的手机屏幕上。“更重要的是,科技能展示幕后艰辛,让人们意识到皮影不只是一个好看的影子,还涉及一套复杂的操耍技艺和雕刻工艺,从而真正爱上非遗。”他说。
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卢英英团队充分吸收建议,计划在后续数字皮影互动迭代中,增强角色关节运动的灵活性,并在故事设定中融入传统技艺智慧。比如,传统皮影中的老虎不仅能摇头,还可蜷身再猛然弹开——这类细节,若非深谙其道,难以生动呈现。
高校进行技术研发、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推动非遗与科技的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许多科技企业也在与非遗传承人相向而行,让非遗“活”出更加生动、年轻的姿态,拓展表达边界,让非遗展示更“走心”。
观众滑动木梭或推拉打纬器,立即能在屏幕上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纹样……由光禹莱特公司推出的沉浸式互动空间《织造锦梦》还原了汉代老官山汉墓织机的结构原理,由非遗作品展示转向技艺展示,让现代人有机会与古代织工“对话”。
“相较于传统的非遗展示方式,数字技术能更准确地将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与技艺精髓传递到体验者心中。某种意义上,每一个非遗展示项目都在进行文化转译。”光禹莱特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京东方艺云科技凭借在屏幕技术方面的优势,将8K超高清显示、AI生成内容、体感交互等科技手段应用于刺绣、雕刻、灯彩等多种非遗的展示场景,丰富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维度。
“非遗与科技的融合是政策牵引、技术突破、需求升级、市场转型等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创新非遗展示方式是这一过程的具体成果。”艺云科技董事长姚项军认为。
正是基于多种驱动力带来的发展期待,“非遗+科技”的融合型产品更应坚持内容为王,避免将非遗展示当成科技秀场。“我们从人才结构的搭建开始,对内容负责。”姚项军说,艺云科技每款融合型产品的产品经理均由内容创作者担任,必要时引入文化专家,软硬件技术开发服务于文化表达。就像好的舞台灯光,会让观众专注于表演本身。
通过与科技的融合,非遗的确有了更多解读和表达方式,变得可感可知、可体验,其所依存的文化生态也被理解。不过,尚有许多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忧虑成本过高。
“我们通过模块化、平台化的设计来优化成本结构。”光禹莱特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非遗+科技”项目的内容创作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核心交互引擎和内容管理系统可以重复使用,而非每次都从零开发,从而降低了后续推广和迭代的边际成本。
降本增效同样是姚项军和团队正在攻关的问题。姚项军将这个目标拆解成资源整合、推广复制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这三个任务,将非遗展示的技术配置生成标准化版本,在景区、社区、学校、展馆等多种非遗展示空间、场域实验与推广。
“科技不能只停留在为单一的非遗展示场景赋能,还要让更多非遗展示空间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成本降下来,说明技术进步在非遗新展示等方面的应用真正可行。”姚项军认为。(本报首席记者 王彬)
初秋午后,暖阳穿窗而入,探头赏一片锦绣。江苏苏州镇湖绣品街,苏绣绣娘周丽华正对着平板电脑上的AI(人工智能)设计稿凝神思索。屏幕上,荷花纹样在算法迭代中呈现出20种变体图案,既绽出水佩风裳的传统雅韵,又融入了几何重构的现代美学。她选中其中一款作为主体视觉元素,取名《锦鲤戏荷》。
“以前设计新花样至少要花费半个月时间,现在有人工智能辅助,灵感立时可见。”周丽华感叹。
镇湖距苏州市区20余公里,紧邻太湖之滨。这里“家家架绣棚,人人习巧珍”,故获“苏绣小镇”美名。
“85后”绣娘吴昊僖是年轻一代传承人。生于苏绣世家的她所选之路跟上一辈不同。吴昊僖认为,传统苏绣多用于挂画、屏风、摆件工艺品,不完全适应现代人需求。她主张开发多种类型的苏绣衍生品,让苏绣融入现代生活,满足新消费需求。“自从有了这个想法,科技就成了我们的好谋士。”吴昊僖说。
传统苏绣纹样常因手工绘制比例失调、色彩与面料冲突等问题折戟市场。吴昊僖和团队引入3D扫描技术后,这一困境迎刃而解:激光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扫描可将绣品转化为1∶1数字模型,设计师在专业设计软件里拖动滑块就能调整纹样大小,甚至模拟不同面料上的刺绣效果。
近两年,吴昊僖在与某品牌合作的限定款服装系列中,就运用这项技术,让传统牡丹纹样与极简主义剪裁适配,既不减其雍容气度,又不会过于突出而影响服装的现代简约风格。
不止图案上新的效率大大提高,跨界融合设计也开始大展风采。吴昊僖团队尝试将苏绣与家居融合,通过数字印花技术将苏绣山水纹样复刻到智能窗帘上。当用户发出指令,窗帘上的苏绣图案就会借助语音交互技术“说起话来”,向用户介绍绣品主题和包含的技艺。她们还建立了苏绣纹样数字素材库,通过数字化处理,将苏绣纹样转化为适合动漫、游戏制作的格式,为动漫角色的服饰、场景装饰等提供独特的设计元素。
“这就是盘金绣吗?”游戏玩家林玲就是因为试用了刺绣款游戏皮肤,为其深深吸引,才专门找到吴昊僖的苏绣工作室体验刺绣课程。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非遗与相关创新产品设计,尚有较大施展空间。今年,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数字时装设计秀演”以虚实结合的形式进行,甫一亮相,就引发广泛关注。开场的20余套实体时装设计囊括了中外一流院校的设计力量与本土非遗传承人的智慧,将传统技艺贯穿于现代设计中,可谓科技赋能的延伸版本。此外,8套虚拟霓裳通过动态数字引擎等技术将实体服装进行高精度数字孪生呈现,实现了人、机与人工智能的共创。
“在新技术、新议题与新方法的催化下,人工智能的应用是我们这个时代与社会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面对复杂而多元的未来,学科交叉是共识,设计教育已成为链接科技、人文与社会创新的关键枢纽。”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孙捷说。
非遗是流动的生活智慧,涵盖了衣、食、住、用、行等方方面面。东华大学作为具有纺织服装特色的高等学府,很早就将非遗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入设计与艺术学科的建设内容。“非遗技艺与诸多地域文化符号恰是最深厚的文化土壤。”孙捷认为,“非遗+科技”为设计创新提供了许多奇思妙想,设计也在驱动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开辟了全新路径。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对于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而言,“AI是否会替代传统手工艺者和创意工作者的工作”的担忧,似乎总像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何解决这个担忧?实践出真知。在东华大学的实验室里,人工智能已经在辅助云锦、宋锦纹样的参数化设计,复刻着几近失传的缂丝工具。“我们采用双导师制,充分了解非遗,倾听非遗传承人的建议,将传统技艺自然融入产品,赋予新的内涵,希望引导行业认知非遗的多样化价值,而不是将其作为噱头。”在孙捷看来,AI等技术的发展会拓展非遗的价值和应用潜力,而非取代人文创造的本体。消费者为意义而买单,这才是以非遗为基础的创新设计的潜能所在。
的确,与时俱进发展也是另一种坚守。许多非遗传承人正重新审视科技辅助生成的设计底本。“AI学习的是已有样式,真正的创新离不开非遗传承人十年如一日的技艺磨炼。”他们说。
在人机协同渐成趋势的当下,科技可以提供助力,但复制不了人心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正如苗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龙禄颖所言:“科技不是取代我们,而是让绣娘们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思考如何讲好苗绣背后的文化故事。”(本报首席记者 王彬)
曾经,非遗技艺主要依靠老一辈口传心授进行传承与传播;随着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展览和纪录片涌现,向人们娓娓道来非遗的故事;如今,日新月异的科技为非遗传播注入新动能,将其从单向的科普、陈列,升级为兼具观赏性、趣味性、交互性的文化体验,让人们在参与、互动中对非遗产生兴趣。
踏入“沉浸式光影秀场”,将手放在大屏幕上,璀璨的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光芒便从掌下一跃而起,化为一朵朵璀璨的“铁花”在屏幕中绽放,让人仿佛置身于打铁花现场。“沉浸式光影秀场”是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风语筑”)运用数字投影与互动传感技术打造的非遗体验项目,于2024年8月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落地运行,体验内容涵盖铜雕技艺、铁水打花技艺、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等多项非遗。
“科技可以从更新、更轻量化、更灵活的视角讲述非遗的内涵,更好地达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播效果。”风语筑策划总监殷子君表示,“沉浸式光影秀场”将非遗项目的内核与特点作为体验项目的设计灵感,运用科技手段呈现、放大非遗之美,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中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内容、方式等。例如,蟳埔女生活习俗中的蟳埔簪花围以“数字簪花”形式呈现,游客坐在梳妆台前拍照生成二次元形象,再根据提示选择簪花和妆容,即可体验蟳埔女的传统梳妆过程;具有竞技性质的内蒙古马背技巧,则被设计成乘马射箭的体感游戏,带人们领略草原民族的游猎文化。“沉浸式光影秀场”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内容,不仅捕捉到非遗项目中最打动人心、贴近生活的部分,也满足了当代年轻人注重体验感和趣味性的文化需求,吸引着更多人关注非遗。“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开馆百天时,‘沉浸式光影秀场’体验人次就突破了10万。开馆一周年时,体验人次达到近30万。”殷子君说。
聚焦当下社会对“非遗+科技”的实践,不难发现,借助科技将非遗转换为可观可感的体验项目,是许多科技公司和社会力量的主要探索方向,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非遗传播新方式。在这一基础上,还有一些科技公司将即时性的体验变得可延续,让非遗传播不仅停留在的片刻的互动中。
近年来,广东群宇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群宇互动”)以非遗项目英歌舞为主题研发了一批英歌舞机器人。在公司总裁陈锐烽看来,把非遗和青少年喜欢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等元素相结合,让他们在拼装、把玩机器人时轻松愉快地感受传统文化,能够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青少年传递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群宇互动将英歌舞的队形、步法,以及英歌舞扮相中水浒英雄的人物性格进行解析,运用骨骼绑定技术将程序编入机器人,一支身着传统服饰、描绘着脸谱的“赛博英歌舞队”就此诞生。机器人不仅能生动表现英歌舞刚劲粗犷的风格,演出结束后,扮成不同水浒人物形象的机器人还能用相应人物的语气和观众对线年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展会中登场,引来大批观众观演、互动。陈锐烽表示,下一步,群宇互动正在研发既能拼装、陈设,又能表演互动的小型英歌舞机器人,让青少年观众既能在外看表演,又能以玩具形式把非遗“带回家”,使非遗传播的时间、空间得到延伸。
想要让非遗在新时代实现更好地传承与传播,不仅需要对其传播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也要持续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其中,一些公司通过打造非遗主题游戏,让非遗以更加青春化的表达,得到了广泛传播。
今年5月,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成都东极六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东极六感”)首发了以节气及相关习俗为主题的《二十四节气》手游,引起了不少年轻玩家的关注。实际上,早在2020年,该公司就推出了以中国榫卯文化为主题的益智手游《匠木》,玩家通过观察图纸、操作零件来拼合榫卯构件,进行空间解谜。自运营至今,该游戏累计用户1000万以上,月自然新增用户10万人。
“娱乐其实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文化传播方式。比如游戏,它的受众年轻人占比大、传播路径广,也更易于文化出海。”东极六感创始人田海博说,《匠木》除了游戏内设定的56个榫卯结构,还允许玩家自创榫卯结构并相互挑战。截至目前,玩家已创造榫卯结构超过13万个。易于获取、随时游玩、交互性强的特点,让《匠木》这样的非遗主题手游充分融入了当代年轻人的业余生活。同时,人人都能自创榫卯结构的玩法,又让每个玩家都能成为非遗创作者、传播者。“接下来,我们还将围绕蜀锦等非遗,持续开发非遗主题手游,并推动已上线的游戏走向海外,助力我国非遗的海外传播。”田海博说。(本报记者 李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