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与中国影响力投资网络(CIIN)联合发布《2024年中国文化影响力投资白皮书》,这是国内首次对文化类影响力投资进行系统梳理。这份白皮书不仅清晰界定了文化影响力投资的核心内涵,更通过多个标杆案例,展现了中国文化产业在融合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上的创新实践,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文化影响力投资并非简单的“文化+投资”,而是一种兼顾社会变革与经济回报的新型投资理念。它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通过支持艺术活动、文化遗产保护、创意内容生产等领域,在传播文化价值、推动社会创新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收益。与传统文化产业投资侧重商业利益、普通影响力投资覆盖多行业不同,文化影响力投资更聚焦“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的双重最大化,比如支持非遗传承、乡村美育、文化遗产数字化等兼具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的项目。
当下,文化影响力投资的发展正迎来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多重机遇。从全球趋势来看,千禧一代与Z世代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超过七成年轻人在选择雇主或消费时会关注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这为文化影响力投资提供了受众基础。而在国内,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超16.5万亿元,占GDP比重5%,其中数字文化经济成为投融资最活跃的领域,2023年相关投融资占比超70%,为文化影响力投资提供了广阔赛道。
白皮书通过四大类优秀案例,生动诠释了文化影响力投资的落地路径。在创作人才培育方面,华人文化集团通过“中国主控+国际资源”模式,将《巨齿鲨》《山海情》等作品推向全球,其中《山海情》被译制成20多个语种,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米未传媒则以《奇葩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等作品,持续输出正向情绪价值,用年轻人喜爱的内容形式传递多元价值观;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发起的“新声计划”,已发掘40位新锐艺术家,其中女性艺术家宋宛蓉的《女书巴别图书馆》项目,将濒危女书文化融入艺术创作,还走进卢浮宫卡鲁塞尔厅,让中国小众文化走向国际。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影响力投资的重要突破口。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数字文化实验室的实践尤为亮眼:其打造的“殷契文渊”平台,整合全球16万片甲骨文资源,用AI技术提升破译效率,为汉字源头保护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在三星堆文物修复中,实验室通过AI虚拟修复技术,让未完成物理修复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以3D形式与公众见面,还助力考古团队验证了“三星堆6个祭祀坑一次性成型”的重大发现。此外,《三体》IP的国际化改编、《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热销,也证明中国文化IP借助科技手段,能突破文化壁垒,获得全球受众的认可——《黑神话:悟空》上线天销量破千万套,还带动山西晋城玉皇庙、临汾铁佛寺等文化遗址成为旅游热点,实现了游戏与文旅的双向赋能。
在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创新领域,文化影响力投资同样展现出独特价值。松赞集团以喜马拉雅文化为核心,打造“自然+文化”深度旅行产品,不仅让游客体验冰川、藏地文化的魅力,更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BCAF与小红书联合发起的“非遗上新”计划,搭建“设计师+手艺人”合作桥梁,让云南扎染、甲马版画等非遗手艺融入现代时尚,比如将扎染半成品转化为“体验式礼物”,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创作,推动非遗从“保护”走向“活用”。
乡村美育则是文化影响力投资关注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蒲公英中学的“生命树”项目,由艺术家叶蕾蕾带领师生用马赛克瓷砖共创壁画,将农民工子弟学校变成“能量中心”,让流动儿童在艺术中找到归属感;BCAF与东边野兽联合发起的“云南香格里拉乡村美育计划”,不仅为当地儿童提供可持续校服(每件由102个回收塑料瓶制成),还通过驻留艺术家设计自然美育课程,让孩子们在认识滇金丝猴、传统傈僳族文化的过程中,建立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这份白皮书并非单纯的理论梳理,更提出了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未来,文化影响力投资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体系,解决行业高质量人才短缺问题;加强科技赋能,推动AI、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创作中的应用;深化跨界融合,让文化与旅游、教育、环保等领域碰撞出更多创新模式;同时推动文化出海,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场“长坡厚雪”的长期事业,而文化影响力投资正是为这场事业注入活力的重要力量。它不仅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创意内容“火”起来,更让文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载体。正如白皮书所言,文化影响力投资的终极目标,是让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共生共荣,为每个人的生活注入更多“真、善、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