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自2005年提出以来,深刻重塑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框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温州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上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实践模式。二十年来,温州以制度破冰、科技赋能、文化激活为三重路径,构建了“生态修复—产业升级—资本增值”的转化闭环。从曹村镇的田园综合体到瑞安EOD模式,从瓯江生态廊道到亚运环境攻坚,温州以生态为基底,书写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温州的实践证明,当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绿水青山”终将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共同富裕注入绿色动能。
温州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构建“生态筑基—文化铸魂—业态创新”三位一体的转化路径。
生态筑基,重塑绿色空间。通过全域生态治理筑牢文旅根基。三垟湿地投资20.74亿元实施水环境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入选国家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项目库,打造“温州绿心·生态三垟”品牌,实现“生态修复+康养文旅”一体化发展。瑞安曹村镇通过“五水共治”根治洪涝,将万亩“天井垟”从“涝区”变为省级田园综合体,年均吸引游客超百万,形成1.5亿元产业链,生态价值跃升为经济引擎。
文化铸魂,激活山水基因。深挖“山水诗发祥地”“南戏故里”文化底蕴,打造差异化IP。瓯海区依托温瑞塘河开发“梧田老街”“山根音乐小镇”,推出“龙舟文化”“千年纸山”研学线年国庆古风活动吸引游客6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九游娱乐突破4亿元。雁荡山、楠溪江以“瓯江山水诗路”串联自然景观与诗词文化,推出《瓯江山水诗组歌》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山水间触摸文化脉搏。
业态创新,拓展消费场景。以“文旅+”模式催生全时段消费生态。鹿城“瓯江夜游”、永嘉“夜游楠溪”结合灯光秀与民俗表演,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曹村镇新春灯会、全国风筝精英赛年均引流百万游客,带动民宿集群与研学经济。政策创新更添活力,2025年国有景区门票免费与“机票一站通”政策联动全国,形成“空陆互送”全域旅游格局,释放生态红利。
温州以科技赋能、业态创新、全链增值为主线,构建“生产—加工—服务”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
科技筑基,激活生产动能。聚焦科技驱动,重塑传统种植模式。瑞安市建成7.7万亩花椰菜基地,年产量达14万吨,2024年地头价创历史新高。通过种子种苗繁育中心、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亩均效益提升30%;引入中化农业打造“2万亩核心区+10万亩辐射区”示范基地,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科技成为现代农业的“新质生产力”。
链条延伸,拓展增值空间。以“农业+”模式突破产业边界。瑞安滨海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田间市场+冷链+农文旅”综合体,高峰期日均客流3万人次,农文旅收入破2亿元;瓯海“园博印象”将老旧农业园升级为“农旅产商办”综合体,引入预制菜与文旅企业,形成“退二进三”产业升级典范。品牌建设同步发力,“瑞安花椰菜”通过电商与节庆营销实现优质优价,助农增收15%。
文旅赋能,释放生态红利。农文旅深度融合催生多元消费场景。瑞安曹村镇通过“五水共治”将万亩农田变为省级田园综合体,年均游客超百万,衍生研学、民宿产业,年产值1.5亿元。夜间经济如“瓯江夜游”入选国家级消费集聚区,实现全时段收益。
温州以系统性制度创新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增值闭环,为全国生态资源资本化提供范式。
率先实施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通过捆绑生态修复与产业开发,形成“治理—开发—收益”循环。洞头区“蓝色海湾”项目清淤160万立方米、修复沙砾滩10万平方米,带动东岙村从渔村转型为年接待80万人次的旅游地,村民人均收入从1.2万元跃升至5.8万元,石屋年租金达百万元。瑞安曹村镇河道治理与田园综合体开发结合,形成1.5亿元产业链。至2024年,温州EOD入库项目7个,获银行授信超23亿元,居全省首位。
建立双轨机制激活生态资源价值。2023年修订《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年补偿资九游娱乐金提至1.7亿元,新增一级保护区考核指标,强化水源保护与共富联动。损害赔偿方面,2024年办理涉资源破坏案件21件,赔偿总额超1300万元,清运弃渣25万方、修复水域2.3万平方米。全省首笔排污权全要素跨区交易落地温州,盘活环境权益资产。
依托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环保e企管”覆盖1.5万家企业动态监管排污。深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苍南整合农田与建设用地规划碳汇空间,洞头新营建45公顷红树林提升固碳能力。全省首个“浙林碳汇”项目落地,推动森林资源转化为碳资产,2024年谋划红树林碳汇交易,探索海洋固碳市场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