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局近期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左右,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规模攀升至26.56亿户,该报告首次提出将“人工智能+”确立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数字经济的蓬勃态势,彰显了技术渗透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价值认同、思维创新、技术应用等现实挑战接踵而至。在此背景之下,构建以生态协作、数智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已然成为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共识,也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工作方式的总和,也是一种柔性的企业战略,当融入理想主义和长期主义特质,既能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又能让员工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看似虚拟无形,却如同“压舱石”一般重要,相较于制度管理,更容易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字节跳动为例,“始终创业、多元兼容、坦诚清晰、求真务实、敢为极致、共同成长”是其行为准则,语言朴素却精准覆盖企业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字节范儿”充分关照企业员工的核心诉求,比如倡导创业精神,尊重多元差异,鼓励自我驱动,强调团队精神与极致追求,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为企业注入无形却强劲的向上力量。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同样精炼有效,即愿景驱动、客户至上、员工成长、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社会责任,这一被称作“六脉神剑”的企业哲学和价值观,铸就了阿里巴巴独特的文化基因,比如以创新精神推动企业愿景的传递与共鸣,运用“揪头发、照镜子、闻味道”的管理方法确保战略高效落地,以“天天正能量”公益项目践行社会责任等,塑造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新生态。
置身数字时代语境,大数据和算法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企业运营的全链条,甚至成为驱动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新引擎,也为文化构建注入全新势能,使创新性、开放性、共生性等成为企业文化生态迭代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首先,创新性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文化进阶的内驱动力。这种创新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是延伸至运营理念、管理模式、文化建设等层面的生态革新。可以说,以创新为内核、以数智化运用为支撑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要素。
其次,数字时代瞬息万变,开放透明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凝聚共识、外部提升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这种文化特质需要管理模式的扁平化,消解部门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与高效协作。比如字节跳动以“Context,not Control”为管理理念,将公司当成“产品”来建设,实现内部信息的最大化透明,同时强调高效沟通、扁平化管理,团队可以获取关键决策信息的同时,被赋予了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极大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再次,共生性是企业文化协同效应的体现。这一点,首先体现在企业的柔性管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以及部门间的协同聚力,同时要将企业单体的“共生性”逐渐延伸至整个生态链。另一方面,这种共生性不是静态的平衡,而是随着市场变化持续优化、不断进阶,最终构成企业发展的深层韧性。比如腾讯基于社交平台优势,先后投资京东、美团、拼多多、快手、B站、蔚来汽车等企业,以“资本+流量”的形式构建了涵盖金融科技、文娱、出行、云计算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投资资产与主营业务协同共生的生态闭环。
企业文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其中源自认知层面的误区尤为突出。部分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规模发展后的战略选择,与中小微企业关联不大,将更多关注点聚焦于短期经济效益,致使需要长期培育的企业文化被束之高阁。
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层面。其一,企业决策层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缺乏长远、清晰的战略规划;其二,价值观认同断层,价值观多由创始人或决策层制定,一旦脱离实际,难以引发员工的情感共鸣;其三,企业文化与员工诉求脱节,导致员工配合度不高,甚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其四,未能建立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难以切实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投入、动态演进的过程。首先要求企业基于发展战略主动而为,将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协同推进;其次,需要对企业文化持续关注,在资金支持、人才培训等方面不断投入,浅尝辄止很难形成有效驱动。另外,企业文化建设的动态调整,是建立在连续性、稳定性、系统性等基础上的优化,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避免盲目跟风或者简单模仿,频繁变更容易引发价值观的混乱。
数字时代下,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不断重塑着传统的商业逻辑,同样深刻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和进程。企业的数字化创新需要以数字化愿景和战略为先导,将数字创新纳入核心战略,通过培训、交流等形式将其转化为全员共识。现实问题是,“数字鸿沟”引发的两极分化趋势日益显著。互联网企业积极拥抱变革的同时,多数传统企业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重视不足,既无专项资金,也缺乏专业人才,难以对市场整体发展趋势、企业运行状态以及员工的多元化需求进行精准把握,系统性构建企业文化生态更显艰难。
除此之外,数字技术的运用需要把握合理、合情、适度的原则。在工厂生产、安全监控等场景中,借助AI智能算法实时掌握员工在岗状态,目标是为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保障生产安全、提升管理效率,这是数字化转型的必要举措。若技术应用过度使用,则可能形成高压氛围,引发员工的负面情绪,对企业文化产生消极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文化支撑,推动其向生态协作、数智创新的方向迭代,已经成为企业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进阶不仅是对技术变革的积极响应,更是对企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生态协作,强调突破传统商业的“零和博弈”,其深层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一是打破“壁垒”,推动技术、数据、人才、市场、资源、渠道等共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享,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例如,从设计图纸到样机组装,宇树科技可以在三天内完成全流程工作,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于行业30%,其高效协作的底气正是来自2000多家精密制造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二是重塑价值体系,将“利他”理念植入文化基因,将上下游合作伙伴、客户甚至竞争对手等视为生态链条的重要组成。2014年特斯拉基于全球市场战略考量,选择免费公开所有专利,这一“鲶鱼效应”吸引更多造车新势力参与共建生态,加速了新能源车风口的到来,也使能源车有了与燃油车市场分庭抗礼的实力。
数智创新,则是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企业文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智驱动”。这种转型体现在认知与实践的双重革新,在认知层面,用数据和算法重构决策逻辑,让数据成为企业的“文化信仰”;在实践方面,推动数智创新转化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以京东为例,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完成运营战略的决策,对消费人群画像智能分层,并精准推送触达。同时不断强化创新服务,比如推出数字人模板,2025年“6·18”期间使用数字人直播的商家复购率提升近两成,新客获取成本下降 28%。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企业文化的构建逻辑面临更高的挑战,生态协作、数智创新的企业文化体系,其进阶逻辑是对传统企业文化的系统性升级,最终实现高效、开放、智能的企业管理运营新模式,这一点可以从核心驱动和多维突破两个维度同步推进。
在“核心驱动”层面,需要从价值重塑、创新生态、数智思维、协同无界等维度持续发力,形成层层递进、相互依托的文化生态体系。首先,数字时代的深刻变革,要求企业站在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对原有的价值评估体系重新审视和定义,当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或市场适配性不足时,及时作出调整和优化。以某地产企业为例,其基于对市场形势的深度研判,从传统房地产开发转型到商业运营、文化服务等多元领域,并同步推行扁平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这一战略转型的背后,正是“价值重塑”的具象化实践,最终推动企业文化完成从“地产思维”到“服务思维”的迭代转换。
其次,创新生态让“价值重塑”落地见效,也让数字技术有了新的应用方向。企业需将创新思维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其成为全体员工的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进而激活企业发展的内生潜能。例如抖音在内容生态、品牌营销、算法机制上持续创新,不断优化内容推送的精准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最终在竞争白热化的短视频红海中,构筑起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
再次,以数智思维为引领,对企业文化进行全方位重塑,倡导以数据说话,减少经验主义,在提高效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等环节发挥常态性作用。例如华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以算法为“大脑”,并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业务全过程,将数智思维纳入工作常态,有效推动了企业的高效运转和竞争力提升。
最后,协同文化是价值重塑、创新生态、数智思维、协同无界形成合力的“黏合剂”,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价值观共鸣和数字技术支撑,让价值重塑的方向共识、创新生态的实践成果、数智思维的应用效能高效落地。其核心在于打破制度壁垒,推动管理向扁平化转型,使产品、技术、运营团队实时共享数据和资源,形成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多维突破”层面,企业应当以数字技术和创新思维为基石,从技术赋能、引入评估和激励机制、聚焦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用户共创模式等维度延展,不断开辟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径,让企业文化不再是静态的理念,而是一种持续发力的“动态系统”,既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又能提升长期主义的战略韧性。
其一,数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也为企业文化生态的革新提供了新动能,企业应当加大数字技术投入,以技术赋能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以淘宝旺旺这一即时通讯工具,实现了商家、消费者实时在线沟通,极大提升了用户的购物体验;同时以钉钉平台构建“透明协作文化”,使跨部门沟通效率提升30%。阿里巴巴的创新还远不止于此,通过数字技术持续迭代,实现了云计算、数字金融、新零售等多元化布局,这种持续的“自我驱动型”创新,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其二,企业文化建设应适当引入量化评估机制,采用大数据分析、员工反馈、市场调研等形式,对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引入激励机制,比如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职务升迁等挂钩,形成企业文化的正向激励环境。比如某企业推出的“20%时间”制度,允许工程师将20%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催生了多个重磅产品的问世。由此可见,开放式的企业文化可以转化成为全新的生产力。
其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也是构建生态型企业文化的重要层面,它要求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基因,从企业“单体发展”向“生态共建”转变。这一战略不仅有助于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还能提升品牌美誉度。很多企业在这一战略的践行上成果斐然。比如海尔积极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供应商采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方式,与合作伙伴开展技术共享,让可持续发展战略渗透到企业运营的全链条,进一步提升了海尔品牌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
其四,“用户共创”成为数字时代企业探索的全新商业模式。这一模式兼具前瞻性与创新性,核心在于主动邀请用户深度参与价值创造过程,企业与用户不再是简单的供需两端,而是协同合作的“伙伴”,用户沉浸式的参与感最终指向品牌的忠诚度。比如苹果公司连续举办18届苹果iPhone手机摄影大奖赛,每一个苹果用户都是创作主角,获奖照片不仅在各大城市的广告牌、Apple Store零售店展出,也会在线上平台与全球网友共享,极大增加了苹果用户的“生态黏性”,可谓将开放协作的文化基因拓展至“用户共创生态”的实践样本。
任何一家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对企业文化的深耕细作。这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需要与企业战略目标深度契合,随着市场变化而动态迭代,更要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全链条,最终成为推动企业稳健前行的重要引擎。
数字时代的市场竞争,逐渐从单一的产品比拼转向生态能力的深层较量。在这一背景之下,主动构建以“生态协作、数智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既能将文化生态建设的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内生动力,让协作和创新成为破解难题的惯性思维,又能不断提升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高效沟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最终构筑起难以撼动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