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永不消失的遗产”2025全球创客大赛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营。本届大赛收到了来自19个国家的近700份申请,经过线名选手入围南京决赛,开启为期半个月的驻地创作。他们将围绕主题“一城一塔一河”(明城墙、大报恩寺琉璃塔、秦淮河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设计一件可互动、可参与、可感知的户外数字艺术装置,向公众展示南京文化遗产活态化的创新传承。
这场以南京为起点、连接全球的创客竞赛,自2024年开启首届赛事以来,致力于通过跨文化合作与数字创意,邀请青年创客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路径。
“去年开启这个活动的时候,出发点源于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数字重建全球行动,希望通过数字创意吸引全球青年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一起来保护消失的文化遗产。”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品牌宣传部经理、大赛发起人胡磊介绍,第一届活动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内外高校支持,吸引了13个国家近600名青年艺术家参与,并在年底获评为全国博物馆融合创新发展案例,今年计划扩展活动范围至南京城墙、秦淮河、大报恩寺三大文化地标,希望吸引更多人参与,共同推动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据介绍,今年入围决赛的31名选手来自建筑、艺术、科技等领域,他们组成8支跨界队伍:TELU、网格工作室、数字盐水鸭、InterAct、光核设计、流动宇宙实验室、丝路余声、像素宝塔。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决赛队伍不仅阵容更强大,还吸引了更多跨文化背景的青年加入,其中有英国、德国、希腊、印度、阿塞拜疆等国的选手。
来自TELU团队的James是第二次参赛。他是布里斯托大学博士生,拥有沉浸式技术与计算机科学背景,并关注艺术、机器学习与扩展现实的交叉领域。他向记者表达了对南京城市的喜爱之情:“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历史与现代元素交融。”他特别喜欢中华门城堡附近的河流和老城区风貌。去年因时间限制,他未能充分探索城市,今年他将更注重时间管理,去探索更多南京城市中心及周边区域,并计划在项目中加入更多交互元素和音乐创作。
今年大赛主题将明城墙、大报恩塔、秦淮河作为整体创作对象,要求选手的装置作品将三大文明地标相互联结。8月2日上午,参赛选手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登上中华门城堡、走进城墙博物馆、泛舟外秦淮河,真切感受“一城一塔一河”在南京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今天的实地走访,特别是明代城墙的近距离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南京作为古都的历史厚重感,也对南京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雨瑶是设计学专业的研究生,此次她和本校数字媒体专业的两位本科学妹组成了“网格工作室”团队。她表示:“从数字媒体和工业设计专业角度,我认为南京的历史文化是优秀的传播载体。我们将从现有设计中汲取灵感,包括材料、表现方式和思想内涵。”
“光核设计”团队是由来自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四位小伙伴组成。他们的研究方向有“智能交互与产品体验”和“数字展示与交互科技设计”。作为本土团队成员,他们想凭借着对南京本地文化的较深了解,将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让科技手段能够活化书本和博物馆中的文化知识,更好地展示南京历史和文化。
“城南长干里片区是市民和游客进入南京的首站,承载着南京人的集体记忆。这里的文化是相互影响、共同形成的,不能单一看某一地点。”胡磊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一城一塔一河’的联动,让这些地标变为有机的文化整体,从而赋能南京城市文旅融合发展。”
8月3日下午,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专家、大报恩寺遗址片区学者以及数字技术与沉浸式专家相继开讲,为选手提供学术支撑,助力参赛作品深度挖掘南京文化内涵。“文化遗产保护不应局限于静态展示,而是要扎根于城市独特的文化土壤,让历史真正融入城市血脉。”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教授祁海宁在专家讲座中强调。
据悉,在接下来的后续创作中,选手还将与本地居民、文化工作者开展互动。伦敦大学学院沉浸式非虚构叙事讲师Niall Hill表示:“当地人的参与对于地方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创作者和真实在场的人互动,作品才会激发更多共鸣。”
参赛团队还将在导师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制作实物模型。最终路演评审将于8月14日举行,由来自国际的专家评审团评选出一项优胜作品。